2011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由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牵头的《粮食储备"四合一"新技术研究开发与集成创新》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这是粮食行业近10年来获得的国家科技最高荣誉,是对粮食行业科技创新成果的一次突破。"该项目总负责人、原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吴子丹接受粮油市场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粮食储备"四合一"新技术研究开发与集成创新》项目主要由智能控制储粮机械通风技术、低剂量磷化氢环流熏蒸技术、智能粮情检测分析技术、高效谷物冷却技术四项新技术"四合一"而成。
"此项技术推广应用后,通过大量减少粮食损失损耗、改善出库粮食品质、降低能耗和储量费用,可以获得290多亿元的经济效益。"吴子丹表示,"而如何使粮食降温降湿就成为粮食储备的关键。"
储备粮食,听起来简单,但真正做起来可没那么简单。
"因为粮食都是有生命的高能量有机体,它像人一样会呼吸,能发热。你想想,粮食能酿酒精,酒精能开汽车啊!它就像油一样,是高能量的,搞不好就会霉变。"吴子丹说。
新中国成立以来,粮食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后,我国粮食总产量持续攀升,在保证百姓吃饱吃好的同时,如何将剩余粮食保管好又成了新课题。
据统计,我国粮食收获后在脱粒、晾晒、储存、运输、加工、消费等过程中的损失高达18%左右,远远超过了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5%的标准。
据介绍,储粮干燥通风技术是实现粮食安全生产全程机械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储粮干燥技术是以机械为主要手段,采用相应工艺和技术措施,人为地控制温度、湿度等因素,在不损害谷物品质的前提下,降低谷物中含水量,使其达到国家安全储存标准的干燥技术。